中药的发展前景?

2024-05-05 11:39

1. 中药的发展前景?

中药产业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产业,是当今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又是我国医药经济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中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药现代化是提升中药产业的重要途径。当今国际国内医药市场的各种变化及21世纪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在给中药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的同时,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中国加入WTO以后的世界医药市场,就成了中国中药产业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高新技术产业司。该司产业处处长顾大伟博士就我国中药产业的行业前景、现状、发展思路和近期主要工作目标作了详细的阐述。 
医药行业是全球经济中的一个热点,作为医药行业的分支,中药行业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顾大伟认为,中药行业是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的。众所周知,医药行业是全世界公认的国际化产业,在国际最新标准划分的28种产业中,医药品是国际交换量最大的15类产品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出口量增加最快的5类产品之一。预计未来10年里,全球药品销售额每年将增长7%左右,到明年医药市场销售额将达到4000亿—406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6800亿—720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植物药市场也呈现出了快速增长势头,在现有每年销售额300亿美元的基础上,正以平均10%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另据国际组织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国际植物药将快速增长至1000亿美元,达到国际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1/6—1/4。 
随着全球范围“回归自然”浪潮的涌起和对化学药品副作用的深入认识,国际市场对中药的欢迎度在逐渐增强。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药正在走俏,这为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同时,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我国人均用药水平低,仅为美国的1/40,药品消费的空间是巨大的。 
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产业中独具特色和优势的领域,中药在我国使用已有五千年的历史积累,拥有系统的中医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中药,与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相比,具有风险低、命中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的显著优势,是参与药品市场竞争、扩大出口和解决12亿多人口用药问题的重要手段。 
我国制药业,特别是中成药工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1999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达到384.56亿元。目前,中药产业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涌现了一批中药骨干企业和市场龙头品种,由于现代中药产业巨大的市场前景和高附加值的吸引力,而且有国家强大的产业政策导向,中药产业已成为投资者选择的热门行业。中药产业必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国外天然药物领域竞争日益激烈。而有关资料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并不理想。在中药行业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更加严峻的挑战、更加激烈的竞争会随之而来,国外企业将抢滩中国市场,对中国企业形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国外企业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国际植物药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中药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中药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和效益却在下滑,1996年—1998年连续3年滑坡,1999年略有回升,但市场份额不足5%,而日韩两国却占到了25%。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某些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他们在无传统经验和理论的情况下,依靠现代科技理论取得了产业化成功之路,并大举向我国市场推进。 
2、国外企业竞相低价收购我国中药材资源的情况愈演愈烈,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国外企业凭借其资本、技术、产品优势,设置高门槛的技术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给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设置屏障。 
3、生物技术领域的高速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带来的挑战等,都对我国中药产业构成了全方位威胁。不过机遇与挑战并存,从积极意义上讲,机遇带来有利于发展的外部条件,而挑战则是激励发展的内在功力。 
我国中药产业化发展已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条件,蓄势待发,中药行业正蕴育着一场即将到来的产业革命 
在谈到中国中药产业的现状时,顾大伟说,改革开放20年,我国中药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有需求、实施高技术改造的中药骨干企业;已有了一批可以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通过实施“中药现代化产业行动计划”、“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为中药高技术产业化提供了一批可应用的成果,并初步形成了中药产业化的科技支撑条件,拥有了良好的政策及融资投资环境。总之,中药产业化发展已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条件,毫不客气地讲,我国中药产业正萌动着蓄势待发的巨大能量,蕴育着一场即将到来的产业革命。 
我们不能否认,我国中药产业家底较薄弱,相对落后,仍然存在“一小、二多、三低”(企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多、重复产品多,企业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生产能力低)现象和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但主要问题是产业过程化中高科技含量低。目前,有几个关键问题急需解决。一是先进适用的制备工艺、高新技术和装备,急需推广应用。当今医药工业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正朝着制造过程自动化、系统集成化的方向迅速发展,因此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内在质量和质量的稳定性。然而,作为需高度保证产品质量的中药产业来说,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及其装备却严重滞后,与国外有20年的差距,尤其是中药提取,精制工艺的科学性、先进性、严谨性距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工艺条件客观化控制程度不高,制造技术及装备缺乏集成化,仍有相当一批中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共性技术急需解决。因此,要积极地依靠官、产、学、研、金结合,研究或借鉴其他领域的先进技术,实施对中药制药过程中各项单元制造技术与装备的智能化组合应用,及其关键工艺参数的在线检测连续采集和程序化、自动化控制。这是中药产业走向高技术产业化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能将上述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和优化,并开发出高质量的控制成套装置和技术平台,按日前1/3的中药企业需要改造的话,仅此一项就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二是我国可集约化、规范化生产的高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亟待提高,可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急需发展和培育。三是符合中药特点,并为国际社会所认可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急需建立,中药产业化创新体系亟待建立和健全等。如果这些关键问题能得到解决,中药产业的市场份额必将大大提高。 
在扶持壮大中药现代化产业方面,国家计委有着明确的发展思路,也采取了不少举措来支持中药发展 
顾大伟介绍说,计委在扶持壮大我国中药现代化产业方面的整体发展思路是:以疗效优势突出、市场需求量大的现代中药高技术产品为龙头,以实力强规模大的企业为主体,组织产、学、研、金相结合的队伍,依靠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在政府的扶持指导下,通过实施对中药产业全过程关键环节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全面提高中药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形成中药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快速提高中药产品在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使中药产业发展成为以高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为基础、具有强大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大型现代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国家计委决定采用“专项扶持”的形式贯彻这一战略。通过现代中药示范工程建设提升我国中药工业的整体水平,促进中药产业的结构调整,开辟新的产业领域,通过强化现代中药产业的基础支撑条件,为实现跨跃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培养一批单品上规模的中药企业,如在抗癌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哈药慈航等制药企业。特别是加速高技术中药产业化发展,示范应用先进的提取、分离、制剂及生产过程系统控制技术,使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药骨干企业在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上全面实现技术提升,建立对全行业进行技术辐射的示范工程和产业化基地,促进“大企业、大品种、大市场”战略的实施。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化产品的产业化,使我国中药在中国加入WTO后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扶持的实施,将使我国中药产业(主要指中药种植农业和中药工业)规模到2005年达到年产值800亿—1000亿元,年均递增16%以上;中药产品年出口额达到100—120亿元,占中药工业产值的10%以上,年均递增20%;年实现利税150亿元,年均递增10%,其中利润50亿元,年均递增10%;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占中药工业总值的比重达30%,技术进步对中药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5%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中药工业重点依托企业50个,产值占全行业70%,大型企业集团重点产品200个,其中年产值超5亿元的30个,超1亿元以上的100个,约占中药产品产值的30%,使中药产业成为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

中药的发展前景?

2. 中药的发展前景?

  浅谈中药行业发展前景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组织的中药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10多家知名中药企业的负责人就贯彻落实《若干意见》,推动中医中药协调发展,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新药审批应考虑中药特色】

  “中医药学科规律必须在中药产业发展中得到体现。”全国政协委员、河北以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以岭首先提出,“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显著特点,但现在的药品审批取消了证候用药,更多强调“一病一方”,一种疾病对应一个中药方,难以体现中药自身特点。

  “如果按照现有审批途径,将来就只有黄连素,而不会有六味地黄丸这样的千古名药出现了。” 中国中医药协会会长房书亭也在会上提出了类似看法。

  与会者提出,中医药特色淡化关键还是政策问题。新药审批必须考虑中药特色,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规律的药品审批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耀志提出,应当加快研究制订根据中医经典名方所制药品的审批注册方案。“这些经方药已经过了数千年的临床使用,证明安全有效,没有必要等‘小白鼠点头’才能通过临床审批。”

  据了解,日本就已经把《伤寒论》中所记载的217方全部制成成药,药品享受免检待遇。在我国台湾,根据217方也制成了药品颗粒,同样不需临床试验。但我国大陆,经方药目前还需要迈过临床试验的门槛。

  对此,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表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去年已配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了《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今年将尽快提出中药经方名单,制定经典方注册办法,使中药发展更符合自身特点。

  王国强还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将配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有益于中医医院研发、生产、使用院内制剂的意见,为中药产业、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源泉。

  【鼓励优质优价 保护传统中药】

  价格问题是制约中药行业发展的另一关键问题。在座谈会上,不少中药企业负责人都提到,现在的药品定价机制“扶弱不扶强”,用好药材做好药的企业反而在政府招标采购中处于下风。与会者呼吁,在政策制定上应当鼓励中成药优质优价。

  以六味地黄丸为例,据了解,目前国内有800多家中药企业都在生产,因药材选料不同,其售价也从一元多到十几元不等。在政府招标采购中,价格低的产品显然更有优势。在四川省的一次药品招标采购中,某知名中药企业就退出招标。房书亭提出,在政策层面应当鼓励优质高效药品,招标不能单看价格,还应当看质量。

  招标采购偏好“越便宜越好”,进入采购名录的药品还需要每年有10%到20%的降价。“无利甚至亏本,也使得企业难以有科研和技术开发的空间。”北京同仁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梅群认为,选择好药材,生产成本自然要高,但在招标中并不占优势,所以才会出现知名企业退出招标的现象。

  原料和成药“价格倒挂”使得不少低价传统中药退出市场,这也是药企负责人担忧的问题。“物价上涨,药材价格上涨,但药价不动,药品生产企业赔本生产,难以为继。四五十种药典中记载的传统中药已在市面上难觅踪迹了。”全国人大代表、药都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恩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物价水平提高,中药材价格一路走高,但中成药价格并没有大的调整。如保和丸,最初定价3.6元,至今就没有调整过。他建议对中成药价格进行定期调整。

  【加强行业自律 做大做强样板企业】

  “《若干意见》出台,中医药行业有了‘尚方宝剑’,但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做得更好。”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闫希军说,《若干意见》鼓励中药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没有龙头企业带动,行业难以发展。提升中药产业水平,国家应重点支持一批体现中药特色的大企业,集中力量形成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优质产品。

  2000年全国中药企业不到千家,现在已经达到2000多家,其中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如完全按照标准投料,六味地黄丸的成本价应在7元~8元,而现在市场上不乏售价仅为一两元的六味地黄丸。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神威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江提出,中药行业要加强诚信自律,推动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中药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孙耀志也提出,加强中药行业整顿,提高药品定性、定量检测标准和水平,清除害群之马。

  李晓恩提出,中药现代化重点要“抓源头”,抓中药材的质量。以前70%的中成药采用野生药材,现在大多数已被加工药材取代。应当提高药材质量标准,重视道地药材的生产。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雁也认为,应当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规范药材种植,通过各种优惠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 中药概念、发展

 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
  由于太古时期文学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
  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
  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
   
  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
  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衣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
  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
  为了适应形势需要, *** 指派李绩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唐新本草》,此书由当时的 *** 修订和颁行,所以可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旱的一部药典。
  这部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所述是我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以后每隔一定时期,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便有新的总结出现。
  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佑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
  到了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他将《嘉佑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 *** 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
  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于李时珍死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
  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
  李时珍在这部书中全面整理和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我国人民的药物知识,并作了很大发展。
  他改绘药图,订正错误,并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类,每药之下,分释名、集解、修治、主治、发明、附方及有关药物等项,体例详明,用字严谨,是我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也是我国科学史中极其辉煌的成就。
  李时珍长期亲自上山采药,远穷僻壤,遍询土俗,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对药物进行实地考查和整理研究,并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力辟迂儒之谬论,痛斥方士之邪说,纠正了古代本草中不少药物品种和药效方面的错误,才使《本草纲目》一书达到前代一切本草远未达到的水平,这部书在十六世纪初就流传中外,曾经多次刻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不但对世界医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也是研究动植矿物的重要典籍。
  清代乾隆年间赵学敏编成《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对《本草纲目》作了一些正误和补充,增药716种。
  由汉到清,本草著作不下百余种,各有所长,但可称为总结性的,只有上述几书。
  其余如地方性的《滇南本草》(明·兰茂)、专记外来药物的《海药本草》(唐·李殉)。
  记载食物疗法的《食疗本草》(唐.孟铣)、记载救荒植物的《救荒本草》(明·朱橚)、侧重药物鉴别的《本草衍义》(宋·寇宗黄)、侧重药物炮炙的《炮炙论》(南北朝刘宋·雷敩)以及便于学习诵读、翻检查阅或临症参考的中小型本草多种。
   清代道光年间,吴其浚的两部专论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专长编》问世,前者记载植物1714种,后者描述了植物838种。
  对于每种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产地叙述颇详,并附有精确插图,尤其着重植物的药用价值与同名异物的考证,所以虽非药物专著,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我国古代人民关于药物的知识还收栽在许多医学和方剂学的著作中。
  例如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的《干金备急方》和《千金翼方》、宋·陈师文等所编的《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明·朱橚等的《普济方》等等,不胜枚举。
   这些书籍中收载的药物和方剂,很多至今还被广泛地应用着,具有很好的疗效。
  很多中草药的疗效不但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而且也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
  有些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结构等也已经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
  例如麻黄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常山治疟的有效成分常山碱、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氢掌叶防己碱(延胡索乙素)、黄连和黄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蘖碱(黄连素)、黄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黄芩素、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番泻甙等等。
  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于药物的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贮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大量事实证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医药遗产是极为丰富、极为宝贵的。
  我们应当珍视这个祖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返观国外药物知识的发展,以埃及和印度为最早。
  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的“papytus”(纸草本)及其后印度的“Ajur veda”(寿命吠陀经)中均已有药物的记载。
  希腊、古罗马、 *** 在医药的发展中也有悠久的历史,如希腊医生Dioscorides的De Materia Medica”(药物学),古罗马的Galen(公元131~200年)所著“Materia Medica”(药物学), *** 医生Avicenna (公元980年)所著“Canon Mediclnae”(医药典)等都是专门的药物学著作,对古代医药学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
   

中药概念、发展

4. 中药的发展历史

 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由于太古时期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 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李绩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为了适《唐新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可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这部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所述是我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以后每隔一定时期,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便有新的总结出现。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到了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他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于李时珍死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  国内药品的现实消费市场是城市居民,农村是巨大的潜在市场,医药市场容量还将进一步扩大。中药包括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其中成药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2013-2017年中国中药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统计,我国有80%以上的城市居民自行购买过中成药。巨大的需求为国内中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各省市医药、中药、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显示,大部分省市预计其中药产业增长率在20%-25%之间,部分省市预计在30%以上,少部分省市低于15%。在几大中药重点省市的规划预测中,中药行业的增长率均在20%以上,其中山东省年均增长率或达30%以上,四川、江西分别在25%、23%左右。预测,“十二五”期间中药工业将保持年均12%以上速度的增长,到2015年总产值超过5590亿,但综合各省市的具体规划,预计我国中药行业整体增速高于中医药事业展“十二五”规划的预测,年增长率或可达20%以上,到2015年中药行业工业总产值或将达到7000亿左右。

5. 中成药发展现状

  中医药的目前现状

  近年来,中医正迅速走向衰落,在许多地区,除市级中医院的业务相对稳定之外,区级医院及街道卫生院的中医业务大都十分冷落。赢利者寥寥无几,亏损或濒于亏损者为数众多,因此,许多基层医院已相继取消了中医科。有的医院虽然保留了中医科,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在整体上保持科目的齐全,对于其是否赢利则并不寄于多大希望。
  某医院原有职工近200名,中医科人数14名。由于看中医的患者日渐稀少,中医业务难以为继,医院被迫裁减有关人员。除针灸、按摩、理疗等项目保留4名医生之外,其余的人每月领取350元生活费,皆回家自谋出路。
  如果说基层医院的中医业务不容观,那么,个体中医诊所的情况又如何呢?某日,随人去走访一位中医师,进入诊室,见其正在给患者打针输液。环顾四周,竟然连中药柜也没看见,于是,问其何故?答曰:中医所获之利尚不及店面租金,又如何能养家糊口?改行久矣!
  一方面,许多正值年富力强、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中医从业人员正在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国家还在大批地培养新人。相当多的学员毕业后难以就业,或从事医药保健品推销、或到健身娱乐中心去做按摩,由于此类工作并不稳定,许多人最终不得不弃医从商,另谋它就。
  某中医学院学生,毕业近二年尚未找到工作,于是去卫生局申办个体行医执照,卫生局告之曰:已停止审批一切个人申请。迫于生计,某生自设一诊所。开业后不久,却偏偏遇上“整顿医疗市场、打击非法行医”活动,卫生局执法队收缴了某生的毕业证书,并要罚款三千元。某生无奈之下,告之家人,其父叹道:家贫如此,供你读书多年已属不易,实指望你毕业后能为家分忧,谁知你不但难以自立,反而还要继续赔钱,既然如此,此证不要也罢!某生闻之,深感愧疚与屈辱,痛哭一场之后,将所有的中医书籍付之一炬,从今往后,誓不言医!
  现在,每二十家医院中,难得有一家独立的中医医院;每二十家个体诊所中,难得有一家独立的中医诊所。中医机构萎缩、人才凋零,其衰落之状况,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门庭冷落车马稀”。虽然中医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中医在其些方面尚显局部的繁华,但是,如果我们依然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那么,终有一天,中医会沦落成为一种普通的民俗疗法,然后,渐渐地、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
  此前,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日前发布青年中医从业人员现状调查报告。该项调查报告显示,虽然我国在青年中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青年中医现状仍不容乐观,呼吁行业各级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给予青年中医更多关注。为此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通过网络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青年中医从业人员现状调查活动”,调查内容涵盖青年中医药工作者基本情况、执业现状、职业规划、职业信念以及对行业发展与教育模式的认识等5个方面。共有1631人参与了答卷,其中有效参与者978人。参与者覆盖了全国内地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江苏占62.5%。
  调查显示,青年中医的执业环境不容乐观。有53.68%的青年中医不总是对中医药事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19.53%的青年中医表示如果有再次选择的机会不会选择中医专业,还有13.80%的青年中医表示自己患病时不会首先考虑中医疗法。有88.14%的青年中医感觉所处医疗环境医患关系紧张,96.21%的青年中医认为工作压力大,其中63.09%的人认为工作压力很大,89.47%的人对收入情况不满意。
  调查显示,中医教育模式转变势在必行。有627名青年中医认为,院校培养与师承方式结合更适合中医人才培养,占到了64.11%。此外,有18.61%的青年中医认为师承方式更加合适,仅有17.28%的青年中医对现行的院校教育模式表示认可。
  调查显示,加强青年中医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有513名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中医药发展面临最主要的困难是人才培养问题,占到了52.45%。此外,认为最主要的困难是中医药如何现代化问题的占29.76%,认为是患者认知问题的占10.12%,认为是中医药疗效问题的占7.67%。
  调查显示,青年中医人才分布格局应合理化。此次调查中,农村青年中医参与者仅占全部青年中医的7.79%,社区青年中医也仅占7.57%。调查分析认为,目前的确存在农村和社区青年中医从业人员相对匮乏的问题,呼吁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出台青年中医药人才疏导政策,纠正广大青年中医毕业生的就业观,鼓励和引导青年中医人才合理流动。政府应给予配套经费支持,全面改善农村和社区青年中医人员待遇。
  此外,在对青年中医使用中医药的情况的调查中发现,自认为中医药使用率高的青年中医只有19.53%,这一数据提示中医药的使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成药发展现状

6. 中药学的发展趋势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医类各个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学是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是几千年来人们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医学瑰宝,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进行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我们不断的钻研和继承。
    1、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等基本理论外,还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反畏、配伍禁忌以及采制加工经验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现在已进行了文献方面的初步整理。 
        2、研究思路多样化在药材研究方面大致可以分为  从亲缘关系和生物学研究入手,解决中药资源短缺问题;以传统用药经验和药性归类方面研究,产生20世纪新中药材;从保证中药质量出发,研究地道、加工、贮存、制剂的系统质量控制;从中医治则和临床经验入手,对攻下药物和活血化淤等药物的共性研究。 
        3、中药疗效评价客观化  这种趋势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形成了一套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并采用现代科学指标总结中药疗效的方法;二是复方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统计和疗效分析规范化。 
       4、中药生产工业化  饮片和成药生产的企业化为机械化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洗药机、切药机、碾压机、粉碎机、包装机等日益推广,并开始和计算机结合,由电脑自动控制。另一方面,中药材收购、生产、销售实行“三证”以后,管理和流通方面一体化加强,对保证和提高中药质量有利。 
        5、中药质量标准化  传统的方法是以地道、采收期、炮制制剂技术来对药材整体有效性加以控制,而不是针对其中某一成分。“望、问、闻、切”的特点是快速,而且不需要对样品作任何特殊处理,但量的标准不明确,需要人脑贮存大量特征信息。色谱和光谱技术以及生物测定引入中药质量控制中,将使中药标准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6、中药学教材规范化  已有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和中药制剂学等五门专业课程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药用植物学等全国统编教材,有利于人才培养。
       7、药典内容现代化  我国从1963年版开始,药典分一、二两部,一部收载中药。通过比较可看出药典在突出中药特色和吸收现代科技方面的明显变化。 
        8、中医中药研究同步化  中医和中药研究相脱节,医不知药,药不为医用都将导致中医整体的消亡。把二者结合起来的途径是加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把提高疗效和提高药材质量统一起来。 
       9、中药科研国际化  中药独特疗效和从中药中发现新药的成功例子吸引着国际学者对中药研究的兴趣。 
        总而言之,未来中药学的任务是探索人、药以及人药关系三方面的复杂性。我们现在正处在世界药学史的第三次浪潮中,现代医学的治疗战略正在从对抗疗法转向调节对策,而后者恰是中医药的优势和特点所在。

7. 请教下中药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化,是世代相传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命脉,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战斗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创新文化的潜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担负着促进健康的重要角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中医的整体观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人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只有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协调,才能达到平衡状态。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对科学地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弘扬中医学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相统一,促进中医学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和构建世界新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1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医药学术创新进步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医药行业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彰显形象的重要抓手。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和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优良品质。我们要增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深入探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内容和方法,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特点、行业特征并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充分认识和把握加强中医药文化健身的重大意义。

请教下中药的传承与发展?

8. 中成药的发展情况

 随着国家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与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中成药行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行业稳步发展。2012年,中成药行业营业收入达到3600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2%。同期,中成药行业利润总额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6%;其毛利率均高于医药制造业的平均水平。纵观中成药产业的市场运行情况,其供需稳中有增,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规模效应开始显现,如今我国中成药行业开始向现代化、消费品市场及美容保健品市场方向延伸,未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中成药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受历史影响我国积累下大批忠实的中成药使用者。我国中成药工业总产值自1979年以来已翻了五番,进入90年代后更以高于20%的速度持续增长。即使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依然表现不俗。2010年以来,由于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我国中成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势态。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中成药生产产量约200万吨,同比增长21.63%。2011年,我国累计生产中成药238.54万吨,同比增长33.97%,其中,中药饮片加工业和中成药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速分别高达56.11%和34.76%。中成药工业已然成为我国医药工业中仅次于化学药品工业的第二支生力军。《中国中成药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 分析:在整个中药产业中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日益扩大,我国中成药行业开始向现代化、消费品市场及美容保健品市场方向延伸,中成药行业未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中成药行业的发展方向发挥中医药特色,以提高中药产业创新能力,提高中药的标准,逐步达到可控,行业上下游并重,推动中药产业可持续快速发展。 据《英国侨报》报道,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发布新闻称,为了进一步帮助人们购买和使用安全的草药制品,从2014年4月30日起将全面禁售未注册的草药制品(unlicensed herbal medicines)。尚无一家中成药成功注册,这也意味着2014年4月30日以后,英国市场上的中成药存货将全部下架,消费者将无法通过正当渠道在英国市场上购买到中成药。 英国药物与保健品管理局(MHRA)于2013年11月21月颁布的传统草药制品限售法令已于2014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目前,英国市场上的所有草药制品(包括中成药)必须通过传统草药注册方案(THR)、拥有THR标志和认证号的才可继续销售。然而,限期已至,尚未有任何一种中成药注册THR成功,英国中医界各方人士与HMRA交涉延缓禁令的要求也依然未果。 英国药管局:遵循欧盟指令已给出额外过渡期外媒称,一种被称为“猪膏草”的中药成了首个在英国获得批准使用的中药。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3月2日报道,这种中药学名为豨莶,有着难闻的气味,但却有治疗疼痛的作用。它是刚刚获得英国药品与保健品管理局批准的新药“凡诺华关节肌肉止疼片”中的活性成分。该药预计将在一个月内开始在网上销售。2004年,根据欧盟的一项规定,任何未获许可的药品都不得进行销售,之后,许多中药产品就不再销售了。这项规定也使药品获批更加困难,因为按照规定,药品获批前必须已有30年的用药历史,而且在欧盟范围内至少有15年用药历史。一些西方的草药在花了高额费用验证成分后获得批准。不过此次的凡诺华止疼片是第一个获批的中草药产品。 英国《经济学人》报道,从全球中草药市场需求来看,全球使用草药制品的人数约为40亿,草药制品销售额约占全球医药销售总额的30%。而英国中医业内人士也分析,中成药在英国病人治疗中的使用比例约有70%至80%,是英国中医师治疗的主要工具之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